2024/11/15

BPD心理治療方法淺介-DBT之外(2)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本系列文章以 Martin Bohus 等多位學者2021年時在《刺胳針》(The Lancet)上發表的回顧文獻內容為主,簡介針對 BPD 的實證支持心理治療方法,以供尋求相關心理治療的人或關心他/她的親友們參考。這次介紹的是「基模焦點治療」(Schema-Focused Therapy,簡稱SFT)和「移情焦點治療」(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簡稱 TFP)。【警語:因為筆者只接觸過 DBT,故其餘治療方法的陳述僅整理自文獻,必有疏漏之處,歡迎學者專家們指正~】

「基模焦點治療」(SFT)的核心理念是人們在早年生活中發展出一套基模(Schema),這些基模是關於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核心信念和感受,影響著人們如何感知和應對世界。而 BPD 患者的基模往往是負面且不適應的(如:疏離的保護者、懲罰性父母、被遺棄的孩子、憤怒的孩子等主題),導致其在人際關係、情緒調節和自我形象方面出現問題。SFT 的治療目標在幫助患者意識到並改變這些功能失調的基模,發展出更健康、更適應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模式。

SFT 治療師會使用各種行為、認知和體驗性技巧(譬如:辨識出影響他們生活的核心基模、幫助患者體驗和表達與基模相關的強烈情緒、挑戰並改變患者不合理的基模相關想法、發展出更健康的替代行為模式等),著重治療關係、治療之外的生活和過往的經歷。研究上SFT針對BPD約需要36 個月的持續個別治療。

「移情焦點治療」(TFP)以心理動力學原理為基礎,認為 BPD 的核心問題是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的障礙,患者在早期生活中與重要他人的相處經驗,使得其感知分裂成極端的壞與好,導致思想和感受的嚴重不一致、無法統整,進而決定患者體驗自我和他人的方式,以及他們對現實的體驗和詮釋。TFP的治療目標在整合自身和他人的內在表徵,以更平衡和一致的方式來思考自身及他人。

TFP治療師會關注患者在治療關係中所呈現的移情模式(transference),將其視為理解患者內心世界的重要線索。治療過程著重於幫助患者意識到他們在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如何重複過去的人際關係模式,和患者探索自己是如何使用防衛機轉來應對人際關係中的焦慮和衝突,並協助患者發展出更完整、更客觀的自我和他人的形象。TFP 通常以每週兩次的個別治療形式進行,治療時間通常為 12-18 個月。

參考文獻

Bohus, M., Stoffers-Winterling, J., Sharp, C., Krause-Utz, A., Schmahl, C., & Lieb, K. (202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Lancet, 398(10309), 1528–1540.

圖片出處:筆者攝於”嵐山祐斎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