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先介紹的是「心智化導向治療」(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簡稱 MBT)。MBT 認為 BPD 是童年時期依附關係失敗的結果,導致患者有心智化(Mentalization)方面的困難,意即他們難以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如:信念、期望、感覺和想法等)。MBT 的治療目標在增強患者的心智化能力,幫助他們更準確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情緒,發展出更穩定的自我感和人際關係,增進社會學習及識信(epistemic trust,對他人可信度的信任,這意味著個體相信他人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並且相信他人會以符合他們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事)。
MBT 通常以結構化的門診治療或日間住院治療的形式進行,整合了個別和團體心理治療,治療時間約為12-18 個月。MBT 的治療分成三個階段:(1)初始階段,包含心理教育、協作概念化(collaborative formulation)、建立治療聯盟、擬定安全計畫,以及辨別患者心智化的脆弱點和觸發無效心智化的情境。(2)治療階段,此階段專注於穩定高風險行為、透過同理的認可來增進患者對情緒的識別和情境化(contextualisation)、以人際互動為焦點探索不同的觀點、將治療經驗與日常生活連結、提升患者在壓力下的自我反思和他者反思的能力、在無效心智化被觸發時重新建立心智化能力,以及處理創傷和個人敘事的部分。(3)最終階段,包括結束治療、處理BPD 的特定議題(例如:對被遺棄的恐懼、將穩定的心智化和學習到的社會理解力類化到生活中,以及運用心智化技巧來維持自我照護等)。
MBT 可說是目前除了 DBT 之外,累積了最多針對BPD實證研究資料的心理治療取向。它被不少心理從業人員稱許為一個具有創意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心智化」一詞及背後的理論相對較為複雜而不易理解;此外,MBT 可能需要患者具備相當的思考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參考文獻
Bohus, M., Stoffers-Winterling, J., Sharp, C., Krause-Utz, A., Schmahl, C., & Lieb, K. (202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Lancet, 398(10309), 1528–1540.圖片出處:筆者攝於”嵐山祐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