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7

DBT-辯證行為治療模式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方俊凱主任

DBT 是經研究證實對重複自殺/自傷個案具有顯著療效的整合治療模式。
DBT 是經研究證實對重複自殺/自傷個案具有顯著療效的整合治療模式。

曾經有過自殺企圖是預測自殺身亡的重要因子,有研究顯示,在一年的追蹤當中,約有 1% 個案死於自殺。其中,邊緣性人格個案又是重複自殺/自傷行為個案當中更困難的族群,除了有重複的自殺及自傷行為之外,頻繁發生且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重複發生的各種危機狀況(財務問題、醫療問題等等)、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常常過早結束治療、治療者心力耗竭以及治療無效都是其治療的困境。

辯證行為治療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是 Dr. Marsha Linehan 針對邊緣性人格個案以及重複發生自殺/自傷行為的個案發展出來的整合治療模式,此治療模式台灣的從業人員還不是非常熟悉,目前僅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有完整之治療團隊;然而,在歐美,已經是一個廣泛被接受的治療模式,累積了非常多的研究報告(包括隨機控制組研究),證實其確實可有效減低此類個案治療中輟率、自殺/自傷行為、減低憤怒與無助感以及個案的精神症狀,因此,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已將此治療模式(DBT)列為建議治療 BPD 的非藥物治療模式。

DBT 在原本強調改變的認知行為治療中加入接納 (即「認可」-- Validate) 的元素,並且透過辯證策略來平衡整合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元素。從這三個理論基礎出發,DBT 針對 BPD 個案的特性發展了四個整合且相輔相成的治療模組,包括技巧訓練團體、個別心理治療、個案管理以及諮詢團隊。

技巧訓練團體運用結構化的課程教導個案了了分明 (Mindfulness)、痛苦耐受、情緒調節、人際效能等技巧,個別心理治療則幫助個案把這些技巧融合在生活中;個案管理則是將治療的教導延伸到個案的日常生活中,最後,為了維持治療者的動機以及治療效能,諮詢團隊提供治療者辯證的平衡以及支持。

透過一年完整的治療,個案可學會控制自己失控的行為,進而成為可以達到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不再是被不斷發生的生活意外給耗竭掉的個體。

在歐美已有研究報告顯示,DBT 應用在治療飲食疾患(例如:厭食症)、物質成癮、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等多重問題個案身上亦有相當地療效,雖然 DBT 在台灣的發展仍在起步當中,期待未來有更多臨床工作人員能夠熟悉這個模式,讓更多的邊緣性人格的個案以及重複自殺/自傷個案獲益。

原文刊載在:自殺防治網通訊 第八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