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對邊緣性人格疾患的了解更多,是否能夠讓家屬跟個案的關係更好呢?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在比較嚴重的情形下,有時一些症狀如害怕被拋棄、強烈的憤怒、衝動、自殺或類自殺行為、情緒不穩定、身分認同混淆/自我感覺困難,都可能會影響跟家屬之間的關係。此外,有些個案的空虛感,或者是壓力下的妄想症狀或解離,也讓建立良好關係相對比較困難。有些個案家屬,面對個案會有混淆、一無所知、跟自己沒有能力的感覺。

那麼,如果家屬對邊緣性人格疾患的了解更多,去尋找更多資訊,是否能夠讓家屬跟個案的關係更好呢?

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在約20年前所做的研究結果透露,出乎人意料的是,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包括32個病患(30女2男)及39個主要陪伴家屬的研究,家屬有越多關於邊緣性人格的資訊知識,家屬更有可能有較高的憂鬱分數,負擔感覺,及對個案表達敵意的態度。

雖然這篇研究的樣本數少,而且是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顯示出的相關,不知道是知識造成較差的情緒安適,或是比較困擾或負擔的家屬會去更有動力去尋求知識。但是這樣的結果,或許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查詢到的邊緣性人格資訊,可能對我們幫助有限。一方面,知識的精確度或來源,可能需要多了解。家人可能從網路等來源得到資訊,無法得知資訊是否以正確方式提供,家屬可能得到錯的資訊或是用悲觀方式描述的資訊。

因此,雖然其他精神疾病顯示出家屬衛教可以改善家屬的心理健康。對於邊緣性人格,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僅僅是衛教,而是思考怎麼樣的服務,或以怎麼樣的方式提供資訊,才能真正對家屬有幫助。

參考文獻:

Hoffman, Perry & Buteau, Ellie & Hooley, Jill & Fruzzetti, Alan & L Bruce, Martha. (2003). Family Members' Knowledge about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orrespondence with their Levels of Depression, Burden, Distress, and Expressed Emotion. Family process. 42. 4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