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一個有關友伴與社群的反思…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邊緣性人格的個案,常在一般的人際情境中感到挫折。常覺得不被理解,想要好好交朋友,但卻因突如其來的情緒暴衝,或出現讓人倍感威脅的自傷/自殺行為,而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中斷。

因此,一起參加技巧訓練團體的成員,常是他們很重要的支持來源。因為有相仿的經歷,個案可能第一次感受到普同感:原來不只是我有這種感覺;原來我不孤單、我不是怪咖…。同時因為能被理解,在這群人面前,成員也更願意放開心,表達一般對他人少表述的心情。而當言談進入可能會勾起負向情緒的細節時,也有人可以適時打斷。當然,這多半指在團體當中,有技巧帶領人的狀況下。

在技巧訓練團體,我們一方面教導技巧,同時也鼓勵成員多練習技巧,所以成員彼此提供支持、討論技巧的使用、在對方感到技巧卡住時提供觀察回饋、或在情緒痛苦時建議可以嘗試的技巧並一起練習,都可以是技巧演練與概化的一環,不需要禁止。與此同時,團體也設有規範,成為一個安全網,避免成員因私下互動過於頻繁而擦槍走火。

明定的規範有,不可公開談論自傷行為(以避免刺激或引發其他成員的負向情緒)、不可私下有無法在團體裡公開討論的互動與關係、以認可及不評價的態度互動,若是有困難需向其他成員求助時,務必要願意配合對方提供的技巧建議,同時也需要回到跟自己的治療師處理自己的議題(不讓其他成員承擔過多的負荷)……等。

過往的經驗,我們看見有些共同參與團體的成員間,形成彼此激勵、進步並繼續練習技巧的啦啦隊,甚至在後續的強化團體中,都可以看見一股想要生活得更好,大家彼此作伙的凝聚力量,很讓人感動。

但隨著網路無遠佛屆的聯結力,人人透過 LINE 群組、Twitter、FB 建立關係並發揮影響力,成員間互動的方式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脫離設定的規範與框架,而發展出不同的樣貌。這是一個變化的常態,但也帶來諮詢團隊的考驗:如何保有成員「透過小社群獲得支持的力量」,同時減少「社群中因為缺乏外力規範而負能量無限擴散、或因想成為彼此的救生索而人際負荷過重」,再再考驗團隊的智慧。

目前的做法,除了繼續在團體當中宣導、規範、鼓勵成員自主遵守之外,對於高危險的成員,透過個別治療時段積極了解與介入,對可能受影響的其他成員,也積極在個別治療中,討論網路社群的影響以及當前因應的策略,包括觀察更適合的人我界線與人際目標,持續透過練習技巧,來維持自己的平衡。

治療團隊,在全然接納「社群有其不可控制的狀態」的同時,持續幫助成員做出改變,一再的回到「朝向自己承諾的目標前進」的路。成員也在全然接納「我獲得支持的來源同時也可能帶來破壞的力量」,然後願意帶著智慧心去觀察界線與目標,做出改變的行動。兩者均是辯證平衡的動態歷程。

倘若,個案在私底下的行為已嚴重干擾到其他團體成員,團隊在保護團體的前提下,也會考慮暫停該名個案的治療。但這會是在團隊已做出最多努力之後的最後一步。因此,治療的結束也需要以中性平衡的態度來看待。

Linehan 女士多年前曾說過,治療失敗,可能是因為個案未依循教導來使用技巧、可能是治療師未遵循DBT治療準則、也可能是DBT治療模式並非是對此個案而言最有效的選擇。故而,每個人雖都已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但每個人都還有改善的空間,值得繼續努力。

願我們都能在接納與改變的動態平衡,一次次歸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