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檸檬榨出檸檬汁 Making lemonade out of lemons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辯證策略(Dialectical strategy)是基本的治療策略。而「檸檬榨出檸檬汁 Making lemonade out of lemons」就是辯證策略中的一個技巧。

這個技巧是要求 DBT 治療師將客戶身上的問題轉化為資產;例如,將治療或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視為練習技能的機會,或將患者對改變的「抵制」解釋為一種力量,使患者能夠堅持下去,直到做出改變。 Linehan 教授在她的教科書《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中解釋說,她對個案所表達的災難感到高興,迫使個案停下來接受新的信息,了解這一事件將如何讓個案練習技能,回顧個案生命中的許多危機,也就是說治療師看到個案的檸檬,如何教導個案將檸檬榨出檸檬汁,並將檸檬汁提供給那些渴望接受和改變的人。

2024/05/24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4─如果我評斷了,該怎麼辦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我們在前面幾篇文章,不斷提醒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請大家一起不斷地練習中性地做。

不知道大家在練習過後有沒有發現,評斷真的挺容易出現的呢!而且當我發現我在評斷時,我很快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

像是我今天在騎車上班時,發現有人闖紅燈甚至差點撞上行人,很快就想大罵對方「眼瞎啊!果然是馬路三寶」,但又很快地覺得「啊!這樣好糟糕,我怎麼可以評斷對方”馬路三寶”呢!」,習慣性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而且是『對評斷(我在評斷對方”馬路三寶”)的評斷(我這樣好糟糕)』。

2024/05/17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3─要如何做到「中性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前兩篇文章我們提到了「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刻意練習的必要性,我們接下來就要開始說明要如何做到中性地做。

所謂中性地做,就是回到描述事實當下的狀態,而不把好、壞或是其他類似的評斷加諸其上。因為評斷涉及主觀的分類,每個人/文化/社會的基準不同,評斷的結果也不同。例如:對於同一道甜點,有人會表示「這個好吃」有人會表示「這個好難吃」;考80分,有人覺得「考得很好」有人覺得「考得很差」。

2024/05/10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2─中性地做,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接續『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1─為何要中性地做?』這一篇文章

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想讓大家一起來練習這個技巧。但中性地做,有那麼簡單就可以做到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評斷是如此地不好(就如上一篇文章所說),那為何世界上還會有評斷的存在?」

2024/05/03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1─為何要中性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中性地做,是 DBT 了了分明(Mindfulness)技巧模組『如何做技巧(”HOW” Skills, how you practice when practicing mindfulness)』中的其中一項技巧,是我們在了了分明時的一種姿態。我們不僅會協助個案不斷練習『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治療師在生活中,也要試著去看到自己的評斷(judgement),並且嘗試中性地做。

那麼,評斷(judgement)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