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2─中性地做,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接續『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1─為何要中性地做?』這一篇文章

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想讓大家一起來練習這個技巧。但中性地做,有那麼簡單就可以做到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評斷是如此地不好(就如上一篇文章所說),那為何世界上還會有評斷的存在?」

評斷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就我的經驗來說,大致可以分成這幾種原因:

(1)評斷是有一點效果的。就拿友人A的例子,客觀上來說,該教授直接地對學生進行評斷,確實讓學生立即改善表現(友人A跟我說,她下次絕對不會再穿卡其色的褲子!),評斷確實協助教授處理了「學生不穿黑色褲子的問題」,也因此對於教授來說,評斷確實是其中一個有用的方法─讓學生永生難忘(可能更甚至還獲得了其他的東西)。

不過,其實用非評斷的方式,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就像友人A說的「如果老師是用提醒的,提醒我襯衫褲子就是只能穿黑色的,那該有多好」這樣她也會改善,這樣她也不會感到受傷。

友人A說,這位教授曾在課堂上說過:「當我們發現孩子考不好,評斷她”妳是笨蛋嗎,這樣還學不會”很多時候也無法讓孩子學會,還不如直接去探索事情發生的原因,協助進行改善,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然而,這位教授卻不是這麼對她。

有沒有發現,不評斷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並不簡單。

我們總是會有意或無意地評斷(他人/自我),是個很自動化的習慣反應,即使是教育學程的教授也是一樣,當然我也一樣,因為評斷其實是有一點效果的。

評斷的出現,還有另一種可能的原因

(2)有時看似是評斷,但其實只是一種簡略的表達方式

舉個例子,像是某次禮拜五晚餐我們家本來要買外食,不過那一天卻突然變卦,而我妹就說了一句「很爛耶~為什麼是吃這個。」這時候,處理晚餐的主廚就生氣了「什麼爛,從剛剛就一直念,不想吃不要吃啦」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並不是不想吃,我們也不是不要吃,只是這跟我們預期不一樣而已。

我們的本意並不是批評,「很爛耶」看似是評斷,但其實只是一種簡略的表達方式。

什麼是簡略的表達方式

*很多時候評斷來自於我們對事物的偏好、慾望、價值觀與情緒,是我們主觀地加諸於事物上的一種標籤,如果不回歸到描述原本的偏好、慾望、價值觀與情緒,很容易直接進行評斷。像是:我們本來期待晚餐可以吃外食,然而基於我的喜好與期待,我就會很快地將「我本來期待晚餐可以吃外食耶~」化簡成「很爛耶~」。或許對我來說,我可能知道我內心所想,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尤其是對主廚來說─這評斷就好像是我們把他的辛苦給直接抹煞了。這樣評斷式的語言,就很常會有誤會。

也因此,練習去承認並描述自己的偏好、慾望、價值觀與情緒,會比簡單的評斷式語言要費力一點沒錯,但確實比較不會造成誤會唷~

綜上所言,我們發現「中性地做」並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它是需要費力的(畢竟不能再簡略地表達就好),也是需要刻意地覺察、控制以及練習的(評斷是我們很自動化地習慣,而且有時是有用的,所以要刻意覺察並練習做不同的事)。

一旦你開始覺察、練習與改變,你面對自己、世界與他人的態度與品質也會有變化。我不斷地開始練習、也開始嘗試改變,觀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要來練習如此不容易但卻重要的技巧呢?如果準備好,請跟隨我的腳步來到第三篇─要如何做到「中性地做」。

同系列文章請參考:「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1─為何要中性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