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4─如果我評斷了,該怎麼辦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我們在前面幾篇文章,不斷提醒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請大家一起不斷地練習中性地做。

不知道大家在練習過後有沒有發現,評斷真的挺容易出現的呢!而且當我發現我在評斷時,我很快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

像是我今天在騎車上班時,發現有人闖紅燈甚至差點撞上行人,很快就想大罵對方「眼瞎啊!果然是馬路三寶」,但又很快地覺得「啊!這樣好糟糕,我怎麼可以評斷對方”馬路三寶”呢!」,習慣性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而且是『對評斷(我在評斷對方”馬路三寶”)的評斷(我這樣好糟糕)』。

評斷就像是無限產生一般,不斷地再次出現。

那這樣該怎麼辦呢?

在討論該怎麼辦之前,仍想要小小提醒大家前面幾篇文章分享的概念,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
(1) 評斷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即使有時候我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2) 另外,改變事情(評斷)發生的原因,其實比評斷更有效。

事實上,我們無法用評斷(動詞)評斷(名詞)這件事去改變評斷(好饒口是不是XD),這反而會讓評斷不斷地出現~

因此,發現自己在評斷時,也要對自己的評斷進行「中性地做」,不去評斷自己的評斷,溫柔地對待它。回歸到『如實觀看』和『描述事實』:「我觀察到我內心有評斷的想法出現了」,讓自己緩一會兒,再練習把剛剛的評斷中性地重新說一次「我看到對方闖紅燈、差點撞上行人就急了,我不喜歡他那麼做」。

每一次發現自己在評斷時,就停下來嘗試中性地做。

最終,我們會慢慢養成這個習慣,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彼此、甚至是評斷。

同系列文章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