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

了了分明:面對內在的絕望與空虛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有的時候,我們的內在有一塊空白的虛無。當空虛感襲來,我們完全無法抵抗,因為裡面有著我們或是其他人經歷的的悲慘、黑暗、無意義、與絕望,是人類深沉恐懼之處。當這感覺來襲,常伴隨如同行屍走肉般的麻木感。我們願意做任何事,只為了逃避這樣的絕望與空虛。不管這行為使我們成為了工作狂,追求各種感情關係,或是沉溺某些娛樂或刺激行為,甚至習慣讓自己身體產生痛楚,我們追求的只是腦部化學物質的變化,來逃離這痛苦。短暫解脫後,又需要更多更多的刺激,才會達到相同的效果。

有個故事叫<精衛填海>,我們種種填滿空虛的行為,就像是小鳥啣著樹枝想要填補大海,往往我們自己成為了這靜寂空虛的一部分,但不管用怎樣的刺激,卻怎麼也填不滿。

如果可以,我們不妨試試,旁觀那想要『參與』內在這種感覺的衝動,練習了了分明的『觀察』與『不評斷』技巧。相較於進入絕望與空虛,成為它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這感覺與情緒的邊緣注意自己內在的空虛。直視那個黑暗的部分,不好不壞,不過度反應以逃避它,用耐心與自在與這一分空虛共存。經過反覆練習,或許我們更能不掉入內在的黑洞,不被過去的絕望綑綁,活在當下,追求值得活的人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