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想像治療的應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劉珣瑛

Photo credit: "Imagine . in memory of John Lennon ." by Nick Kenric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痛苦耐受技巧中的 “改善當下”(I.M.P.R.O.V.E.) 技巧,是藉由正向的一系列策略來取代負向事件,幫助個案度過危機。其中第一個技巧 “I” 指的是 Imagery (想像治療)。

想像治療是運用想像力喚起並創造出心理圖像,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運動等感官的心理圖像,來應對壓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有想像力的人隨時可以遨遊世界」。成語中的「望梅止渴」、「畫餅充飢」就是古人視覺想像的生活實際經驗。而現代科學應用腦部正子研究(PET)也進一步證實想像治療有效性的可能生理機轉。PET 研究發現當我們運用歷歷鮮明的想像,即便沒有真正感官的刺激下,大腦皮質區負責該感官的區域,也出現了激活的反應,由神經傳導刺激了大腦的情緒中樞,進一步影響了內分泌、自律神經、甚至免疫系統的反應。

想像療法常運用在運動員或舞蹈家、音樂家的訓練過程。研究發現藉由反覆想像舞蹈或球類競技的練習過程,可以有效減輕或消除表演或參加比賽時的心理壓力,以充分發揮最高技能水準的心智訓練法。

運動員的想像訓練法(imagery training)包括賽前模擬以做出最好的判斷及行動,或賽後檢討,將實戰化為經驗吸收,都是以想像來做運動訓練。例如洋基救援投手 Dellin Betances 或大聯盟的前費城主力二壘手 Chase Utley 都曾分享他們致勝的關鍵之一是賽前每日心理練習(mental practice)所作的預習演練。

現今醫學中,想像治療雖然屬於非主流治療,但近年來陸續有臨床研究將想像治療應用在臨床醫學,包括應用想像治療改善中風、巴金森症、腦傷等運動障礙;癌症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或用在癌症末期改善呼吸困難與疼痛問題等;減少手術的術後不適,及頭痛、關節炎、和身體傷害的慢性疼痛等。例如,神經物理治療領域應用運動想像治療,來幫助中風、巴金森症、腦傷等運動障礙患者,藉由在腦海中反覆想像患肢活動,取代實際患肢的動作練習。研究顯示,當患者進行心理想像練習時,腦中活化的皮質區和實際上做該動作時活化的區域是相同的,可以有效加速動作的學習。

近十年來發展的鏡像治療(Mirror therapy)就是讓患者仔細看著健康側肢體執行活動時所反射的影像,並想像患側肢體正在執行相同的動作來進行患肢訓練。研究發現鏡像療法可改善受影響之手腳的移動與從事日常活動的能力,亦可減輕中風後的疼痛。這就是藉由動作視覺刺激,徵召了前動作皮質區、主動作皮質區及體感覺皮質區,而改善病患的感覺、知覺和動作的進步。

在精神病理中,創傷後症候群、社交焦慮症、恐懼症、憂鬱症、強迫症、厭食症等疾患都會有重複浮現腦中的負面心理圖像,像是悲傷、絕望、焦慮、擔憂或以前的痛苦事件等重複出現的、無法控制的負面心理意象,而引發症狀或惡化症狀。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Daniel Wegner)所做的「白熊效應」實驗,臨床上我們發現個案越去壓抑這些負面想法,負面想法就更容易浮現。因此,我們可以應用想像治療,來轉移注意力,改變個案負面的心理意象,即以身體舒適的、精神平靜的和樂觀的心理意象,來取代疼痛的、強烈無望感、虛弱感、或痛苦事件的圖像。想像治療可以由治療者或透過錄音、錄影等、或口語指導,通常是用預先編寫好的腳本,來引導個案專注在想像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或嗅覺感覺,促發正向心理和生理反應,來放鬆精神和身體,減少身心的壓力。例如,想像一個安全的地方、或非常輕鬆的場景、或運用想像練習有效的因應之道等等。但是想像治療要能發揮效果,必須在沒有危機時,事先寫下如何因應危機的想像步驟,且花時間練習,當危機或強烈情緒來時,方能奏效。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想像治療可與智慧心的練習結合,例如先從深呼吸、跟自己的智慧心接觸後,再想像一個安全的地方或非常輕鬆的場景。也可以類似情緒調節技巧的預先因應,運用想像練習有效的因應之道來因應危機,鼓勵個案事先寫下有效因應之道的作法,然後常常運用想像力練習這些步驟。最重要的是,要提醒個案平日必須多練習,嫻熟想像技巧,才能有效因應危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