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請問有一位年長個案時常使用微笑來掩飾自己真正的情緒(如:難過、害怕),以致自己無法辨識出自己情緒,除了教導個案逐漸覺察情緒以外,發現個案是很害怕碰觸情緒的,請問該使用DBT中的那一項技巧為優先呢?
回應/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A:DBT 一開始的設計,是針對邊緣性人格族群,而治療的第一階段目標是減少自殺/自傷行為、減少干擾治療的行為、減少干擾生活品質的行為及增加行為技巧。近來也有針對年長個案伴隨憂鬱症以 DBT 治療的文獻 (Lynch et al. 2003, Lynch et al. 2007,請參考 20190920 及20190614 華人DBT在馬偕網誌)。
在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初階課程學員提問中,針對年長個案以其他情緒掩飾真正的情緒,我們可能需要先評估這個年長個案是否在 DBT 治療的架構下,而這個情緒是否干擾個案生活品質或是干擾治療。
若是,在 DBT 治療的架構下,我們會從了了分明的核心技巧開始教導智慧心、情緒心及智慧心 [了了分明講義3(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50)],「是什麼」技巧 [了了分明講義4(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53)],「如何做」技巧 [了了分明講義5(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60)],讓個案了解如何中性的、專一的、有效的觀察、描述及參與自己的情緒。
接著會從情緒調節技巧介入,讓個案了解情緒的功能 [情緒調節講義3(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210)],知道情緒可以為我們做什麼。接著會跟個案討論造成情緒調節困難的因素 [情緒調節講義4(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211)] 及人們對情緒的迷思 [情緒調節講義4a(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212)]。再學習描述情緒的模式圖 [情緒調節講義5(DBT技巧訓練講義及作業單P213)],學習命名情緒。